疫情后,中國經濟復蘇令世界矚目,其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功不可沒。日前,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 “BizTalk”欄目策劃了名為“Re-energizing after COVID-19”的特別節目 ,旨在探討疫情之后中國經濟體如何借助數字化經濟煥發新動能。芬蘭駐華大使Jarno Syrjala、哥倫比亞駐華大使Luis Diego Monsalve、TCL董事長李東生及第四范式總裁裴沵思等國際政要及中國商業領袖受邀接受了采訪。
在采訪中,裴沵思圍繞AI如何賦能企業發展、第四范式如何通過低門檻人工智能技術使更多企業實現智能決策等話題進行了分享。
以下為采訪內容實錄:
CGTN:第四范式這個公司名稱背后的含義是什么?我們知道當創始人成立公司的時候,必須取一個能夠體現公司愿景的名字。
裴沵思:這個名稱來自圖靈獎得主Jim Gray提出的一個理念:人類歷史上,科學發展有四個范式階段,在第四范式階段,計算機可以從海量數據中發現規律,實現自主決策。這意味著在第四范式階段,人類和機器協同合作,會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CGTN:第四范式走在金融、零售,醫療,能源等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的前沿,我們了解到第四范式已經和中國眾多領先的企業達成合作。第四范式是如何從眾多國內外同行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
裴沵思:人工智能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有很多細分領域。對于第四范式而言,我們可以通過大量的數據來尋找規律,如果其他企業能發現1000條規律,那我們能發現100萬條,并且利用這些規律來幫助企業做出高效決策,規則越細越多,決策往往也更準確。雖然大眾是從這兩年開始對人工智能感興趣,但實際上第四范式的技術團隊對人工智能的研究與應用,早在十年前就開始了。
CGTN:第四范式正在實現的是讓AI賦能企業,讓企業的AI應用更加高效。根本上來看,你們給企業提供一種高效的AI解決方案,企業無需建立一個龐大的人工智能工程師團隊或者懂AI的科學家團隊?
裴沵思:在過去十多年,甚至到未來,降本提效都將是企業常態化的話題。而當企業使用AI技術進行變革的時候,通常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以及很高的成本投入,所有客戶都是如此。因此到目前為止,只有一些頂級巨頭能夠嘗試AI應用,有耐心、有資源能夠實現人工智能變革。第四范式的優勢在于:不但能用AI幫助企業降本增效,還一直致力于降低AI的開發門檻和總擁有成本,讓所有企業都能實現AI變革。
CGTN:未來,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裴沵思:我認為這和人們的思維模式有關,而非技術層面。有一位非常資深的教授說過,未來五年將會發生決策革命。我完全同意這種看法,也就是說所有公司都將改變他們的決策模型:即哪一種決策由人來進行,哪一種決策由機器來進行,什么數據給到機器,什么數據給到人。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或者想出了一個好的方案,將會誕生一個完全不同的公司模型以及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