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海淀(中關村科學城)“城市大腦”發布會在京召開,海淀區區委書記于軍,區委副書記、區長戴彬彬,以及市、區有關委辦局等政府領導與企業家代表出席。會議發布了海淀“城市大腦”頂層設計規劃綱要,并成立海淀城市大腦科技產業聯盟,第四范式成為首批聯盟企業,將為推進海淀“城市大腦”建設獻力。第四范式創始人、CEO戴文淵受邀出席聯盟及建設運營平臺公司成立儀式并發表演講。
海淀“城市大腦”建設總體架構為“1+1+2+N”模式,即:一張感知網、一個智能云平臺、兩個中心(大數據中心、AI計算處理中心)、N個創新應用(前期聚焦5個示范應用)。以遍布海淀全域的城市感知網絡為硬件基礎,以城市大數據為核心資源,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關鍵技術,以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為機制保障,對海淀全域進行全感知、全互聯、全分析、全響應、全應用。
海淀“城市大腦”是實現精治、共治、法治的重要平臺和龍頭工程,海淀城市大腦科技產業聯盟則是圍繞海淀區城市大腦建設,聚集高端技術科技企業、研究機構而組成的行業團體。第四范式作為首批聯盟企業,將發力構建城市大腦的認知決策體系,把基于高維機器學習獲得的智能模式融入到城市服務中。戴文淵在演講中還指出:“更加智慧的海淀,需要更加智能的大腦,需要創新性系統化提升認知決策水平。如何提升認知決策水平包含幾個問題:一是如何理解城市行為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和時空條件下的動態變化;二是如何對城市管理等各領域業務預測,敏捷獲得科學有效的決策;三是如何具備快速迭代的自我學習能力,持續沉淀海淀的高端經驗。”
圖為第四范式創始人、CEO戴文淵發表演講
戴文淵進一步解釋:“AI剛興起時我們看到的應用大多在感知層,實質是將非結構化的數據變成結構化數據。但獲取結構化數據并不是目的,下一步是用數據找出規律,幫助我們更好地做認知決策,只有更好的決策才能創造真正價值。我們希望把AI從感知階段升級到認知決策的階段。當然這還不是終點,有了認知,AI所做的決策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需要形成閉環,讓機器知道錯誤、實現自我學習,這樣就可以進一步迭代,不斷進化認知引擎。”
近年來,第四范式在推動城市治理服務能力提升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和應用,其構建的認知決策體系已經賦能監管執法、資源環境、創新發展、民生服務、安全防范等多個場景。以第四范式與某大型國有企業合作的智能管網為例,由于管網溫度、壓力過大,以及氣候變化、管網老化、人為破壞等原因,導致管網損壞、爆炸等事故頻繁發生,嚴重影響管網的正常運行。傳統手段是監測水壓、流量、溫度的數據,當超過指定閾值時觸發報警,通知相關人員對有安全隱患的地點采取緊急措施。而第四范式基于人工智能技術,使用報警記錄和傳感器數據,構建管網異常檢測模型,對管網運行進行隱患預測,實現在管網出現問題之前進行提示,做到提前干預。而這些傳感器信號、波形數據,對于人來說,是很難找到其中規律的,AI認知決策引擎能夠在海量數據中發現規律、找出問題、及時干預。
未來,通過海淀城市大腦產業聯盟的重要平臺,第四范式將全力支撐海淀城市大腦建設,幫助其進行更深入的事件發現與任務分派、更實時的風險防控與業務決策、更及時的自我學習與持續優化、更便捷的模型構建與服務上線,為海淀構建更加強大的城市運行中樞提供助力。